7月18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十四五”商务高质量发展成就时表示,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过去四年社零总额年均增长5.5%,今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人民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主引擎作用持续凸显。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决定了消费具有强大的引擎动能与发展潜力。当前,我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我国正处于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并不仅仅建立在14亿人口数量之上怀远策略,也有居民购买力提升的因素。“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GDP正处于人均1万美元到2万美元的区间,这是一个消费需求加速分化、消费结构加快转变的调整阶段。
从商品零售看,目前按照绝对值,我国社零相当于美国的80%左右;但从实际购买力来看,按照世界银行所给出的数据和算法,我国社零已经超过美国,是美国的1.6倍。汽车、空调、冰箱、洗衣机、手机等销量全球第一。我国物质供给日益丰富,供给质量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汽车、家电等领域智能化水平处于全球优势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主要在于服务消费。“十四五”期间,即2020~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是9.6%,实现高速增长。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提升3.5个百分点,达到46.1%,但这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60%以上的占比尚有一定差距。目前发展服务消费的主要矛盾是优质的、创新性的服务供给较为短缺。比如文化娱乐优质供给仍待提升,健康、养老、家政等市场有待培养,高品质的住房、医疗、教育等供给还需增加。
这种经济结构以及供给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绩效导向有关。在此前强调GDP增速的阶段,地方政府更重视基建地产与制造业投资,因为这有助于快速实现经济拉动效应并直接体现在GDP增速和规模上。服务业往往属于轻资产(投资少),对经济发展属于慢变量,因此在过去,地方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不够高。当我国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服务消费需求释放。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观念也有待转变。传统上,我国社会和家庭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农业社会时期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塑造了居民的储蓄偏好。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收入不断增加以及物质供给日益丰富,我国商品消费增加了社会属性,即社交性,比如住房、汽车、手机等消费可以显示收入与地位,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供给侧的向上竞争。
在服务消费领域,一方面,供给质量影响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但另一方面,在服务消费时,人们也往往更关注效率和成本,而不是体验。从数据看,我国文娱消费比重大幅低于其他国家,而旅游消费中的住宿服务消费也偏低,这意味着精神体验类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不过,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他们更重视情绪价值和精神体验,愿意为了满足个人情绪体验为商品、服务支付更多,只是这部分群体目前的支付能力还相对较弱。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怀远策略,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我国消费方式转向服务消费的过程中,服务消费供给不足是当前扩大消费的主要问题。由于服务业发展和投资与政府的体制机制强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扩大服务消费供给方面投入更多的政策性资源并引导市场创新,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托育、赛事、文娱等服务消费,激励新兴服务业投资。
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